工信部信管〔2020〕197號
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2021-2023年)
專欄1:工業互聯網網絡互聯互通工程 |
實施工業互聯網企業內網標桿計劃。支持工業企業綜合運用5G、時間敏感網絡(TSN)、邊緣計算等技術,提升生產各環節網絡化水平。實施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示范計劃。支持地方和龍頭企業建設10個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開展面向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網絡互聯試點示范。探索建設工業互聯網交換中心。選擇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探索建設工業互聯網交換中心,支持企業利用交換中心實現網絡互通、平臺互聯。建設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模型實驗室。面向儀器儀表、數控機床、機器人等領域開發100個以上網絡信息模型。持續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針對重點行業培育30個左右典型應用場景。編制發布“5G+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 |
專欄2: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增強工程 |
持續建設標識解析節點。加強根節點建設和對接,提升國家頂級節點對標識、域名等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打造基于標識的工業互聯網運行分析平臺。引導企業建設二級節點不少于120個、遞歸節點不少于20個。構建基于標識解析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個融合節點,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標識資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礎服務。加強標識規;瘧猛茝V。培育一批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拓展冷鏈物流、應急物資、智慧城市等領域規;瘧。組織開展全國工業互聯網標識創新大賽,遴選100個典型應用案例。推動主動標識載體規模部署。面向汽車、船舶、儀器儀表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基于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技術的主動標識載體規;瘧,部署不少于3000萬枚,建設各類主動標識載體可信管理平臺。加強標識產業生態培育。構建軟硬件協同開發平臺,研制一批高性能、高可靠專用設備。建設標識數據服務資源池,提升行業、產業數據服務效率。 |
專欄3: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工程 |
加快平臺推廣應用。引導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匯聚更廣范圍生產要素資源,面向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能源、醫療醫藥、建筑等重點行業及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50家行業和區域特色平臺,支持建設云仿真、數字孿生、數據加工、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技術專業型平臺,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深化多層次平臺試驗驗證。面向發展基礎良好的特定區域,支持建設20家區域一體化平臺,開展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試驗驗證,促進區域要素資源有序流動與協同發展,加速區域產業資源共享和設備上云,促進區域產業協同和生態建設。培育平臺創新解決方案。強化平臺工業數據集成管理及工藝、控制、運維等工業機理建模能力,研發構建數字孿生創新工具,打造一批“平臺+產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創新解決方案。建設平臺數據監測與運行分析系統。完善平臺數據字典,開展平臺基礎能力、運營服務、產業支撐等運行數據自動化采集,研發平臺運行監測及行業運行分析模型,編制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指數。 |
專欄4: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 |
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面向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醫藥等流程行業及電子、汽車、裝備、建筑等離散行業,建設行業大數據分中心,加強行業數據資源管理。加強工業互聯網推廣應用與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的聯動銜接,搭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中小微企業數據集成和共享平臺,探索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在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基礎較好領域,建設一批統一規范的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匯聚數據資源達到PB級。建設場景驅動的高質量數據集,鼓勵開展工業算法創新。開展數據創新應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災備中心,開展數據災備服務,提升應急保障服務能力。 |
專欄5: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推廣工程 |
面向領先制造企業與特色中小企業組織新模式應用標桿遴選,依托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等制定發布新模式應用實施指南,加強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探索與推廣。鼓勵地方開展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應用宣貫與培訓,支持建立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應用體驗中心,鼓勵創新應用探索實踐。 |
專欄6: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工程 |
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撐,推動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中小企業。實施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計劃。鼓勵開展融通應用示范培訓宣貫,支持建立一批面向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的融通應用展示中心。鼓勵開展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大賽,探索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一二三產業融通集成應用場景,打造產融合作、工業旅游等典型模式。持續開展行業融合應用試點示范。在流程制造行業普及高價值設備資產管理、安全環保管理優化、全流程一體化優化等模式,提升裝備裝置、控制系統的數字改造與連接水平。在離散制造行業推廣在制品質量檢測、設備健康管理、規;ㄖ、供應鏈追溯、跨領域融通服務等模式,推動企業加快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改造與精準管控。支持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龍頭企業等制定發布行業應用推廣指南。 |
時間節點:到2023年,面向重點行業形成150個左右行業特色明顯、帶動效應強的融合應用試點示范。打造一批支撐融通應用的模型資源庫與服務平臺,形成40個左右融通應用典型場景。
專欄7: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工程 |
實施工業互聯網標準引領計劃。加快制定網絡、平臺、安全體系架構、通用需求、術語定義等基礎共性標準。加快制定“5G+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模型、工業大數據、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標準。加快制定面向原材料、裝備、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領域的應用標準。實施工業互聯網標準推廣計劃。推進標準在重點行業和企業中應用,開展企業工業互聯網標準符合度評測,以及行業標準應用水平評估評價工作。提升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標準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創新技術成果向標準轉化。 |
專欄8: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創新工程 |
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支撐技術攻關。支持工業5G芯片模組、邊緣計算專用芯片與操作系統、工業人工智能芯片、工業視覺傳感器及行業機理模型等基礎軟硬件的研發突破。實施技術產品創新突破計劃。攻克5G與TSN等新型網絡、新型標識與可信解析、平臺數據模型管理與應用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防護等工業互聯網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研發新產品。加強對工業互聯網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與帶動提升。鼓勵裝備企業綜合運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自主作業、云端協同作業等智能化裝備。鼓勵工業軟件企業基于平臺打造功能組件和數據模型靈活組織復用的軟件產品,帶動設計仿真、工藝優化等功能強化。支持信息技術與自動化企業打造邊緣控制器、邊緣云與智能網關,推動邊緣計算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過程控制系統的融合,構建具備智能計算與實時優化能力的邊緣工業控制系統。加強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支撐。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為技術創新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支撐。 |
專欄9: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培育工程 |
培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一批圍繞工業互聯網重點領域的通用供應商、具備細分場景技術優勢的專業供應商、與行業知識經驗及需求深度結合的行業供應商。定期發布供應商名錄,打造多類型的供應商資源池。加快解決方案應用推廣,促進方案的不斷豐富完善。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合共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技術創新、標準研制、試驗驗證與產業化推廣,壯大跨界協同創新生態。建設10家左右各具特色的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形成覆蓋全國的創新中心網絡。建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供應商能力分級、企業評估等綜合服務。匯集供應商資源與企業需求,促進精準對接。打造數據資源池,提供工業數據資源分類分級、數據資產與算法庫管理等服務。 |
時間節點:到2023年,培育一批核心技術創新引領企業,在重點行業和領域打造100個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遴選5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10個“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一批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布局一批工業互聯網示范區。
專欄10:工業互聯網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實施企業網絡安全能力貫標計劃。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分類分級系列安全標準規范,明確企業設備、控制、網絡、平臺、應用、數據等的安全防護基本要求,開展PLC等重點設備、SCADA等重要系統、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動態安全檢測評估。各省級(重點城市)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企業調研,開展企業分類分級,制定重點企業清單和重要數據保護目錄。針對重點行業、企業開展宣標貫標,企業實施達標自評估和安全改造,遴選一批貫標示范企業。實施技術保障能力提升計劃。打造“兩庫一機制”,圍繞原材料、裝備、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建設匯聚安全漏洞、惡意代碼、勒索病毒等信息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漏洞庫,完善涵蓋工業協議、設備指紋、IP/域名、重要系統等的基礎資源庫,搭建一批網絡安全測試環境和攻防演練靶場。健全完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協同處置等閉環工作機制。 |